英特爾處理器各世代時間軸:歷史與演變

已發表: 2024-01-08
內容
  • 了解 Intel CPU 名稱和編號
  • 早期的英特爾處理器
    • 1971-81 年:4004、8008 及 8800
      • 英特爾4004
      • 英特爾8008
      • 英特爾8080
    • 1978-82:iAPX 86 (8086)、8088 和 80186(16 位元)
    • 1981:iAPX 432
    • 1982年:80286
    • 1985-94:386 和 376
      • 英特爾提升筆記型電腦市場份額
    • 1989 年:486 和 i860
  • 奔騰的黎明及以後
    • 1993:奔騰(P5、i586)
    • 1994-99:Intel Pentium III 處理器及其先前的問題
    • 1995:奔騰 Pro(P6、i686)
    • 1997 年:奔騰 II 和奔騰 II 至強
    • 1998:賽揚
    • 1999 年:奔騰 III 與奔騰 III 至強
    • 2000 年:奔騰 4
    • 2001:至強
    • 2001:安騰
    • 2002:超線程
    • 2003:奔騰M
    • 2005年:奔騰D
    • 2006:酷睿 2 雙核心
    • 2007 年:英特爾博銳
  • 現代英特爾處理器各代
    • 2008 年:Core i 系列
    • 2010 年:酷睿 i3、i5、i7 處理器
    • 2012 年:英特爾 SoC
    • 2013 年:Core i 系列 – Haswell
    • 2015:布羅德韋爾
    • 2016:卡比湖
    • 2017:冰湖
    • 2020:虎湖
    • 2021:榿木湖
    • 2022:猛禽湖
    • 2023:流星湖
  • 結論
  • 常問問題
    • 哪一種處理器被認為是英特爾產品線中最好的?
    • Intel第14代什麼時候發布?
    • Intel 13代目前有貨嗎?
英特爾處理器各世代時間軸:歷史與演變

英特爾處理器的發展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

1968 年,戈登·摩爾 (Gordon Moore) 前往鮑勃·諾伊斯 (Bob Noyce) 家進行談話,他們談論了當前工作的狀況以及成立新公司的潛力。

這次命運般的邂逅促成了 1968 年 7 月 18 日英特爾的誕生。該公司將在未來幾年改變科技的面貌。

本文將探討英特爾處理器的歷史。 了解使英特爾家喻戶曉的突破性發現、標誌性設計和持續創新。

讓我們開始。

了解 Intel CPU 名稱和編號

在繼續討論英特爾處理器的時間表之前,我們首先討論每個英特爾 CPU 型號的具體含義。

型號名稱包含大量數字和字母,可能會造成混淆。

每個英特爾處理器都有以下詳細資訊:

品牌:指整個產品系列,包括 Core、Pentium、Xeon 和 Celeron。

品牌修飾符:它描述了該特定品牌下處理器的性能。品牌修飾劑的價值隨著其性能的提高而增加。 例如,i3、i5、i7 和 i9。

世代指示符:處理器編號的前一位或兩位數字代表CPU的世代。例如,從上面的螢幕截圖中,您將看到“Core i5-1035G1”。 「1」代表第一代。

SKU :這是指處理器編號的最後三位數字。SKU 越高,代表處理器包含的功能越多。 Core i5-1035G1 的 SKU 是「035」。

產品線字尾 「Core i5-1035G1」的最後一個字母是「G1」。這是CPU的特性。 Intel Core的一些產品線後綴包括「H」代表高效能顯示卡、「K」代表超頻解鎖、「C」代表具有高階顯示卡的桌面處理器等。

每個英特爾處理器都有以下詳細資訊:

品牌:指整個產品系列,包括 Core、Pentium、Xeon 和 Celeron。

品牌修飾符:它描述了該特定品牌下處理器的性能。品牌修飾劑的價值隨著其性能的提高而增加。 例如,i3、i5、i7 和 i9。

世代指示符:處理器編號的前一位或兩位數字代表CPU的世代。例如,從上面的螢幕截圖中,您將看到“Core i5-1035G1”。 「1」代表第一代。

SKU :這是指處理器編號的最後三位數字。SKU 越高,代表處理器包含的功能越多。 Core i5-1035G1 的 SKU 是「035」。

產品線字尾 「Core i5-1035G1」的最後一個字母是「G1」。這是CPU的特性。 Intel Core的一些產品線後綴包括「H」代表高效能顯示卡、「K」代表超頻解鎖、「C」代表具有高階顯示卡的桌面處理器等。

早期的英特爾處理器

英特爾開發的處理器的發展在各代處理器中都有顯著改進。 每一世代之間的關鍵變化是架構。

隨著時間的推移,英特爾改進了其超頻、快取和 RAM 支援。 較新的 CPU 實現了更高的時脈速度和更高的能源效率。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英特爾處理器的時間表和其他相關資訊。

1971-81 年:4004、8008 及 8800

英特爾處理器在 20 世紀 70 年代經歷了大規模創新,誕生了 4004、8008 和 8800。

這些處理器極大地影響了未來計算技術的發展。

英特爾4004

當英特爾發布 4004 時,它將所有 CPU 操作組合到單一晶片上,改變了市場。 它是第一個商業化銷售的處理器。

Intel 4004有 2,300 個電晶體,處理時脈速度在 108 至 740 kHz 之間。 這導致效能達到每秒 7 萬條指令 (MIPS)。

筆記:

時鐘速度是指電腦的CPU(也稱為電腦的大腦)執行操作的速度。它測量 CPU 一秒鐘內完成的週期數。這個速度至關重要,因為它影響電腦處理資訊的速度。

時脈速度以赫茲 (Hz) 為單位,典型前綴為千兆赫 (GHz) 和兆赫 (MHz)。每秒一百萬個週期等於一兆赫,而每秒十億個週期等於一千兆赫。更快的CPU主頻通常意味著電腦可以快速處理資訊。

英特爾8008

8008 繼 4004 年之後,擁有 3,500 個電晶體,時脈速度為 0.5 至 0.8 MHz,主要用於德州儀器 (Texas Instruments) 742 電腦。 它於 1972 年發布。

英特爾8080

Intel 於 1974 年發布了 8080,擁有 4,500 個晶體管,時脈速度高達 2 MHz。 8080被用於波音公司製造的AGM-86巡航飛彈。

它也因在 Altair 8800 微型電腦套件中的使用而聞名

處理器時鐘速度電晶體效能(MIPS)
英特爾4004 108 kHz – 740 kHz 2,300 0.07
英特爾8008 0.5兆赫 – 0.8兆赫3,500 人不適用
英特爾8800 高達 2 MHz 4,500 不適用

1978-82:iAPX 86 (8086)、8088 和 80186(16 位元)

其他按代列出的英特爾處理器包括 iAPX 86 (8086)、8088 和 80186(16 位元)。

1978 年至 1982 年間 iAPX 86 (8086) 及其型號的發布是英特爾處理器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978 年 iAPX 86 (8086) 推出時,英特爾首款 16 位元 CPU 上市銷售。 它有 29,000 個晶體管,時脈速度為 5 至 10 MHz。

該晶片幫助建立了經久不衰的 x86 架構,從而增強了英特爾的市場主導地位。

1978年,Intel同時推出了8088,與8086幾乎相同,但具有8位元內部匯流排。

8088 在第一台 IBM PC 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個人運算歷史的轉捩點。

處理器電晶體應用領域時脈速度(MHz)
iAPX 86 (8086) 29,000 IBM PS/2、計算機5-10
80186 2,000 嵌入式系統超過 1
8088 29,000 IBM個人電腦5-10

1981:iAPX 432

iAPX 432 是較不成功的英特爾處理器係列之一。 432於1981年首次亮相,是Intel首次嘗試32位元設計。

它具有極其複雜的架構,具有整合的記憶體管理和多任務處理功能。

儘管很複雜,但該處理器的生產成本使其不受歡迎,並限制了其商業吸引力,因為它比新的 80286 架構慢。

432項目最初是為了取代8086系列。 它於 1982 年結束,但它幫助英特爾完善和推進了其 CPU 設計。

1982年:80286

Intel 80286發佈時,改進了記憶體管理並具有強大的安全功能。

到 1991 年,它的時脈速度高達 25 MHz,效能超過 4 MIPS。

此CPU擁有134,000個晶體管,製造規模為1,500 nm,廣泛應用於IBM-PC AT和AT PC克隆機。

它是英特爾處理器發展過程中最經濟的晶片之一。

你可知道…。

半導體技術和微電子學中用於描述元件尺寸的測量單位已從微米 (μm) 變為奈米 (nm)。

這種變化反映了製造流程的不斷進步,使得生產越來越複雜和越來越小的零件成為可能。

例如,在討論積體電路和處理器時,晶片上電晶體和其他功能的尺寸通常以奈米為單位進行測量。

從微米到奈米的變化使得開發密集且高效的電子元件成為可能。這有助於創建更小、更強大的設備。

80286 至今仍被人們銘記為英特爾處理器歷史上的轉折點,因為它的性能比上一代有了大幅提升。

2007年,英特爾表示,新款Atom CPU是英特爾各代處理器清單中唯一一款能夠在25年後與80286的成本效益相媲美的處理器。

這使得它成為希望在不花太多錢的情況下升級電腦系統的個人和公司的最佳選擇。

處理器時鐘速度電晶體數量效能(MIPS)
80286 6-25兆赫134,000 4+
80186 6-10兆赫55,000 1+
8088 5-10兆赫29,000 1+
8086 5-10兆赫29,000 1+

1985-94:386 和 376

386DX CPU 於 1985 年發布,擁有 275,000 個電晶體 (1,500 nm),時脈速率範圍為 16 至 33 MHz,最高可達 11.4 MIPS。

筆記:

MIPS(每秒百萬指令)衡量處理器的速度或效能。它顯示電腦處理器一秒鐘可以處理多少機器級指令。

較高的 MIPS 分數通常意味著更好的效能,但請記住,MIPS 本身並不能全面反映處理器的功能。整體效能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包括時脈速度、架構和指令類型。

這是英特爾處理器歷史上32位元時代的開始 386SX 於 1988 年發布。

該處理器採用 1,000 nm 設計和 16 位元匯流排,適用於行動和經濟實惠的桌上型系統。 在 80387 發布之前,兩者都使用 80287,並且都沒有數學協處理器。

Intel 的 386SL (1990) 是該公司首款配備片上快取、控制器和 855,000 個電晶體的筆記型處理器。

英特爾提升筆記型電腦市場份額

英特爾增加了其在筆記型電腦領域的市場份額。 該處理器專為行動裝置設計,專注於低功耗運作以延長電池壽命。

它的時脈速度在 20 到 25 MHz 之間。 用於嵌入式系統的 376/386 系列由 386EX (1994) 和 376 (1989) 組成。

由於嵌入式和航空航天應用的需求,英特爾繼續建立 80386 系列直到 2007 年 9 月,儘管消費電腦不再需要它。

處理器米普斯時脈速度(MHz) 電晶體
386SX 8.7 16-33 275,000-120萬
386DX 11.4 16-33
386SL 5.6 20-25日
386EX 7.8 16-33

處理器的發展過程,386SL 為便攜式運算鋪平了道路。

1989 年:486 和 i860

Intel於1989年推出的486 CPU是Intel處理器史上的重大改進。

這款微處理器成為英特爾最受歡迎和最成功的晶片,並以 70.7 MIPS 和 25 至 100 MHz 的時脈速度改變了個人運算。

Intel同時發表了i860處理器,進軍精簡指令集運算(RISC)處理器產業。

然而,i860 及其替代品 i960 並沒有成功,即使具有快速處理基本命令的優勢。

這使得Intel將注意力轉向廣泛使用的x86架構。

筆記:

X86架構是基於Intel 8086 CPU的電腦處理架構。在這些設計中,「32 位元」和「64 位元」一詞指的是資料匯流排的寬度,它會影響處理器一次可以處理的資料量。

在 32 位元架構中,處理器可以處理 32 位元區塊中的資料。這意味著它一次最多可以處理 32 位元資料。它通常是為較舊的硬體和軟體設計的。

在 64 位元架構中,CPU 可以處理 64 位元區塊中的資料。這意味著可以同時處理更多數據,並且記憶體位址可以更大。

奔騰的黎明及以後

Intel於1993年推出了Pentium,它成為Intel處理器歷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報道,英特爾因商標保護而改名為Pentium,以對抗AMD,AMD將其處理器命名為486。

然而,奔騰處理器以其強大的性能和先進的多媒體功能改變了計算行業。

它為個人運算設立了新標準,並為下一代英特爾處理器鋪平了道路。

以下是英特爾奔騰處理器的時間表:

1993:奔騰(P5、i586)

P5 Pentium 於 1993 年發布,頻率為 60 MHz,1996 年達到 200 MHz (P54CS)。第一個 800 nm 設計中包含 310 萬個晶體管。

在 1996 年版本中,這個數字增加到 330 萬,尺寸更小,為 350 nm。

當 P55C(多媒體擴展)於 1997 年發佈時,處理器的架構得到了改進,包括 450 萬個電晶體和 233 MHz 時脈速度。

Pentium MMX 行動型號於 1999 年問世,最高速度為 300 MHz。

在英特爾處理器的發展歷程中,他們透過在每一代處理器中添加新功能並提高時脈速度來不斷改進奔騰品牌。

1997 年,隨著 Pentium MMX 的發布,該公司迎來了一個轉捩點。 這增加了多媒體處理的專門指令並提高了多媒體效能。

這項進步特別改進了影像編輯,確保了流暢的影片播放,並提高了遊戲的身臨其境的品質。

1994-99:Intel Pentium III 處理器及其先前的問題

1994 年,林奇堡學院的一位教授發現奔騰處理器有問題,導致英特爾遭受重大挫折。

Pentium FDIV 錯誤導致特定操作的除法結果不準確,這導致了相當多的批評並損害了英特爾的聲譽。

這是英特爾處理器歷史上的重大挫折之一。 不過,該公司很快就解決了問題,並向受影響的用戶提供免費更換。

五年後,Intel於1999年發布了Pentium III CPU。這次發布有一個CPU序號(PSN)用於唯一識別。

這一識別引起了消費者對可能非法追蹤的隱私擔憂。 由於這些擔憂,英特爾停止在其處理器中嵌入 PSN 功能。

1995:奔騰 Pro(P6、i686)

大多數人誤解了 Pentium Pro,但它不是要取代 Pentium 5。

它應該作為奔騰 II 至強的前身,以工作站和伺服器工作負載為中心。

Pentium Pro 內建 350 nm 工藝,包含 550 萬個電晶體和多種型號,速度範圍為 150 至 200 MHz。

其獨特的設計允許亂序執行,其 36 位元位址匯流排支援高達 64 GB 的記憶體。

它因突破 ASCI Red 超級電腦上 1 teraflop 的性能障礙而受到歡迎。

1997 年:奔騰 II 和奔騰 II 至強

Pentium II CPU基於第六代P6架構,主要以消費者為導向設計。

它突破了傳統的插座設備,並引入了類似卡盒的插槽模組。

它解決了第一個 P6 版本中的問題,並顯著改進了 750 萬個電晶體(比 P6 多了 200 萬個)的 16 位元執行能力。

Pentium II 保留了 Pentium II 前身 Pentium 的 MMX 指令集。 Pentium II 首次發佈時採用 350 nm Klamath 核心(233 和 266 MHz)。

然而,在 1998 年,它升級為 250 nm Deschutes 核心,時脈速度可達 450 MHz。 它還為 Pentium Pro 升級提供了 Pentium II Overdrive。

250 nm/180 nm Dixon 和 250 nm Tonga 核心皆用於移動 Pentium II 處理器。

1998:賽揚

儘管賽揚使用現代處理技術,但它們通常有顯著的降級,例如較少的高速緩存,並且僅適用於簡單的 PC 應用程式。

由於賽揚,英特爾能夠在入門級 PC 市場展開競爭。 桌上型電腦的頻率範圍為 266 至 300 MHz,行動裝置的頻率範圍高達 500 MHz。

因此,最初的賽揚系列在桌上型電腦上使用 250 nm Covington 核心,在筆記型電腦上使用 250 nm Mendocino 核心(1900 萬個晶體管,包括 L2 片內快取)。

現代賽揚不斷更新,其架構源自Sandy Bridge。

1999 年:奔騰 III 與奔騰 III 至強

在英特爾處理器的發展過程中,該公司加入了 AMD 的千兆赫茲競賽,並於 1999 年發布了 Pentium III,應對了 Transmeta 的低功耗挑戰。

首先,它有一個 250 nm Katmai 核心。 之後,它又擁有 180 nm Coppermine 和 Coppermine T 核心以及 130 nm Tualatin 核心。

由於整合了二級緩存,卡特邁的電晶體數量從 950 萬個增加到 2810 萬個。 對於 Tualatin,時脈頻率從 450 MHz 到 1,400 MHz 不等。

英特爾的第一個千兆赫版本被匆忙推出,這導致了召回和重新發布。 英特爾因此受到批評。

SpeedStep 能夠實現 CPU 時脈速度縮放,並於 2000 年透過 Mobile Pentium III 首次向消費者展示。

它是在 Transmeta Crusoe CPU 推出後不久推出的,引發了競爭壓力的傳言。

與 Pentium 名稱相關的 Pentium III Xeon 於 1999 年與 Tanner 核心一起首次亮相。

你可知道…

在 1990 年代末和 2000 年代初,AMD 和英特爾進行了一場名為「千兆赫競賽」的競賽,其重點是提高 CPU 時脈速度。

儘管人們認為更高的千兆赫值對應於更高的性能,但這種方法也有缺點,包括產生更多的功率和熱量。

最終,兩家公司將重點轉向引入更多核心、提高效率並改進整體處理器架構。如今的 CPU 效能評估採用了更全面的方法,考慮的因素不僅僅是時脈速度。

2000 年:奔騰 4

2000 年,Pentium 4 標誌著英特爾處理器發展史上的關鍵轉變。 它採用 180 nm Willamette 核心(4200 萬個電晶體)推出。

Netburst 架構規劃了時脈速度可擴展性,預計到 2010 年達到 20 GHz。但是,隨著時脈速度的提高,電流洩漏和功耗迅速增加,因此出現了限制。

從 1.3 GHz 開始,2005 年使用 90 nm Prescott 核心​​(1.25 億個電晶體)達到了 3.8 GHz。

2005 年,Pentium 4 系列變得更加複雜,推出了 Mobile Pentium 4-M、Pentium 4E HT(超線程)和 Pentium 4F(65 nm Cedar Mill 核心)等型號。

原本打算取代 Pentium 4 的 Tejas 被取消,改採 Core 架構。 這導致處理器的發展發生了以效率為中心的重大轉變。

2001:至強

Netburst 架構採用 180 nm Foster 核心和 1.4 至 2 GHz 的時脈速度,用於第一款不含 Pentium 品牌的 Xeon。

Netburst 架構一直持續到 2006 年,當時推出了具有不同核心數量的完整 Xeon 處理器產品組合,包括 Nocona、Irwindale、Cranford、Potomac、Paxville、Dempsey 和 Tulsa。

為了應對功耗問題,英特爾重新設計了其架構,完成了配備雙核心 Dempsey CPU 的 Netburst Xeons。

現代 Xeon 基於 32 nm Sandy Bridge 和 Sandy Bridge-EP 架構,擁有多達 10 個核心、3.46 GHz 時脈速率和多達 26 億個電晶體。

2001:安騰

安騰是按照 i860 和 iAPX 432 原理建模的,並且長期被誤解。

儘管早期受到質疑,但它得到了強大支持者的支持,並且繼續使用。

當安騰於 2001 年作為英特爾首款 64 位元 CPU 推出時,其 32 位元效能限制引起了批評。

180 nm Merced 核心首次亮相,擁有 3.2 億個晶體管,時脈頻率為 733 MHz 和 800 MHz。

安騰 2 於 2002 年首次發布,直到 2010 年才進行不定期更新。

其核心包括 McKinley、Madison、Deerfield、Hondo、Fanwood、Montecito、Montvale 和 Tukwila,擁有超過 20 億個電晶體和 24 MB 的大型片內緩存。

2002:超線程

2002年,英特爾透過引進超執行緒技術,在桌上型CPU的處理器演進上取得了突破。

超線程技術首先在 Xeon 和 Pentium 4 CPU 中引入,它允許兩個線程同時運行,可以將速度提高多達 30%。

這項技術繼續出現在後來的英特爾處理器中,例如奔騰 D、凌動、酷睿 i 系列和安騰 CPU,它有助於增強處理能力。

筆記:

超執行緒技術 (HTT) 是一種處理器技術,可透過在單一核心上同時執行多個執行緒來提高效能。它透過將核心劃分為虛擬核心來允許指令並行執行。

這提高了整體效率和資源利用率,並使 CPU 能夠同時處理大量任務。AMD 將其實作稱為同步多執行緒 (SMT),而英特爾則稱為超執行緒技術 (HTT)。


相關:如何檢查我的 Windows PC 上有什麼 CPU?


2003:奔騰M

憑藉功耗更低的130奈米Banias核心,英特爾於2003年發布了面向行動運算的Pentium M 700系列。

由於 Mooly Eden 以色列設計團隊的領導,該處理器強調電源效率而不是時脈速度。

Banias 的 TDP 降至 24.5 瓦,時脈速度範圍為 900 MHz 至 1.7 GHz,比 Pentium 4 Mobile 的 88 瓦大幅降低。

90 nm Dothan 版本擁有 1.4 億個晶體管,時脈高達 2.13 GHz,TDP 進一步降低至 21 瓦。

Dothan被取代後,Yonah在2006年發展成為Core Duo和Core Solo,以類似4004、8086和386的方式影響Intel的未來。

2005:奔騰D

Pentium D 是 2005 年發布的英特爾處理器第一代雙核心 CPU 之一。

Pentium D 800 系列的第一版使用了 Smithfield 核心,這是兩個 Northwood 核心的 90 nm 版本,同時保留了 Netburst 架構。

後來,它成為具有兩個 Cedar Mill 核心的 65 nm Presler。

Extreme Edition 的消費性桌上型電腦 CPU 功耗達到創紀錄的 130 瓦(伺服器處理器達到 170 瓦)。

它將最大時脈速度限制為 3.73 MHz。 普雷斯科特擁有 3.76 億個晶體管,而史密斯菲爾德擁有 2.3 億個電晶體。

筆記:

雙核心處理器是一種在單一晶片上具有兩個獨立處理單元的 CPU。同時執行指令的能力提高了系統的整體效能和多工處理能力。

2006:Core 2 雙核心

英特爾對 AMD 流行的 Athlon X2 和 Opteron 處理器的反應是 Core 2 Duo。

Intel在發布65奈米Conroe桌面處理器、T7000系列、Xeon 5100系列後,迅速推出了四核心型號。

由於這一微架構的變化,該公司進行了重大重組和重新定位。

2006 年,Conroe 憑藉 1.2 GHz 至 3 GHz 的時脈速度和 2.91 億個電晶體重新奪回了效能領先地位。

後來,在 2008 年,CPU 經歷了 45 nm Penryn 尺寸縮小,以配合英特爾的滴答節奏。

2007 年:英特爾博銳

2007年,英特爾發布了vPro,這是一個將硬體創新整合到特定處理器中的促銷術語。

vPro 將超線程、主動管理技術 (AMT)、Turbo Boost 2.0 和 VT-x 等技術全部捆綁到一個軟體包中,主要供企業使用。

系統必須具有支援 vPro 技術的 CPU、晶片組和 BIOS 才能使用 vPro。 vPro 中的技術之一是虛擬化技術(VT)。

它是一種基於硬體的解決方案,可單獨運行多個工作負載,且效能開銷比軟體虛擬化更少。

另一種是可信任執行技術(TXT),它建立安全信任鏈並使用可信任平台模組(TPM)確保電腦的真實性。

最後一項是主動管理技術(AMT),即使在電腦關閉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遠端存取和管理。

現代英特爾處理器各代

以下是目前幾代英特爾處理器的時間表:

2008 年:Core i 系列

英特爾於 2008 年發布了採用 Nehalem 微架構和 45 nm 製造流程的酷睿 i3、i5 和 i7 處理器。

Celeron、Pentium Core 和 Xeon 品牌的 Intel CPU 都是基於此架構建構的,後來在 2010 年縮小到 32 nm。

Westmere 架構可支援多達 8 個時脈速度高達 3.33 GHz 的核心和 23 億個電晶體。

2010 年:酷睿 i3、i5、i7 處理器

英特爾於 2010 年發布了新的英特爾酷睿系列 CPU,其中包括適用於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和整合裝置的英特爾睿頻加速技術。

新一代英特爾處理器現在包括整合和智慧性能。

隨著新的英特爾酷睿 i7、i5 和 i3 CPU 的推出,該公司的 32 奈米 (nm) 製造流程也隨之發布。

高清顯示卡首次整合到由英特爾製造和交付的處理器中。

2010 年英特爾酷睿處理器採用了 32 奈米技術和第二代高 k 金屬閘極電晶體,涵蓋超過 25 個平台產品。

這提高了速度並減少了能源消耗。

2012 年:英特爾 SoC

英特爾於 2012 年中期系統單晶片(SoC) 產業推出了 Atom SoC 。儘管基於較舊的 CPU,第一批 Atom SoC 在與基於 ARM 的競爭對手競爭時遇到了困難。

2013 年底,基於 Silvermont 的 22 奈米 Baytrail Atom SoC 的發布標誌著一個轉折點。

這些真正的 SoC(例如伺服器 Avoton)的 TDP 低至 4 瓦,包含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所需的所有組件。

Intel於2014年發表超低功耗Haswell架構Y SKU後綴CPU,進軍高階平板電腦市場。

2013 年:Core i 系列 – Haswell

2013 年英特爾更新 Core i 系列時,Sandy Bridge 架構被 22nm Haswell 微架構取代。

對於超級本和高階平板電腦中使用的低功耗 CPU(10 至 15 瓦 TDP),Haswell 引入了 Y SKU 後綴。

Haswell-EP Xeon CPU 擁有 56.9 億個電晶體和多達 18 個內核,時脈頻率高達 4.4 GHz。

英特爾於 2014 年發布了 Devil's Canyon 更新,改進了時鐘速率和熱界面材料。

除入門級桌上型CPU外,2014年Broadwell晶片縮小至14奈米,與Haswell CPU共存。

2015:布羅德韋爾

2015年,第四代處理器的預設架構遷移至14nm。

Broadwell 的佔地面積比前代產品小 37%,喚醒時間更快,電池壽命延長 1.5 小時。

此外,它還透過使用 1150 個 LGA 插槽支援兩通道 DDR3L-1333/1600 RAM 來提高圖形效能。

2016:卡比湖

Kaby Lake 是第一個偏離「tick-tock」模型的英特爾處理器。 它引入了更快的 CPU 時脈速度和修改,同時保持 IPC 值相同。

這很重要,因為這是英特爾硬體第一次與 Windows 8 或更早版本不相容。

除 Xeon 外,它還支援 Core、Pentium 和 Celeron CPU,並且在處理 4K 視訊方面表現出色。 2017年初,Intel發布了支援DDR4-2666 RAM的R版本。

2017:冰湖

繼發布基於Core的Coffee Lake之後,Intel於2017年發布了第10代Ice Lake。

憑藉 10 nm 技術,Ice Lake 設計引入了 Thunderbolt 3 和 Wi-Fi 6 支持,強調了更高的連接性和傳輸速度。

SP 型號於 2021 年 4 月推出,最高 CPU 時脈頻率為 3.7GHz,最多 40 個內核,有 Core 和 Xeon 處理器品種,處理速度超過 1 teraflops。

自 2021 年起,已推出至強銀牌、金牌和白金型號。 不過,2019 年英特爾酷睿 i3/i5/i7 處理器仍然可用。

2020:虎湖

英特爾的 Tiger Lake 系列行動處理器取代了 Ice Lake 系列。 這些CPU是繼Skylake之後首次共同推廣Celeron、Pentium、Core、Xeon品牌的CPU。

它們有雙核和四核型號。 Tiger Lake晶片專為輕薄遊戲筆記型電腦設計,最高更新率為每秒100幀。

Core i9-11980HK 的最大加速時脈速度為 5 GHz。

2021:榿木湖

Alder Lake 憑藉其尖端的混合架構取得了重大進步,該架構將強大的 P 核心(Golden Cove 性能核心)和高效的 E 核心(Gracemont 高效核心)組合在一個封裝中。

該架構保留了能源效率,同時實現了比傳統 CPU 更高的效能。

Alder Lake 推出了新的 LGA 1700 插槽,其中包括 Wi-Fi 6E 和 Thunderbolt 4。

增強遊戲效能和能源效率是Alder Lake的首要任務,IPC較上一代提升18%。


相關:CPU 核心解釋:核心會影響效能嗎?


2022:猛禽湖

Raptor Lake 採用第二代混合架構,具有新的 Raptor Coves 效能和 Gracemont 效率核心。

Raptor Lake 處理器與 Alder Lake 處理器一樣,採用 LGA 1700 插槽,尺寸為 10 nm。

Raptor Lake CPU 是首款支援多達 24 個核心的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LGA 1700 插槽可處理 DDR5 RAM,運作頻率高達 5600MHz。

2023:流星湖

英特爾的 Meteor Lake 處理器使用 Redwood Cove 核心來提高效能(P 核心),使用 Crestmont 核心來提高效率(E 核心)。

這些處理器採用小晶片設計,具有簡化製造、客製化、更快生產以及可能節省成本的特性。

Meteor Lake 系列中的 H 系列和 U 系列處理器具有不同的核心數量和時脈速率,並針對效能和電池效率進行了最佳化。

Meteor Lake 將 AI 與 Arc GPU 的 Xe 核心和專用 NPU 整合在一起。 人工智慧的性能是有希望的。 它在某些基準測試中擊敗了配備英特爾處理器的競爭對手筆記型電腦。

結論

我們在本指南中介紹了英特爾處理器的歷史。 英特爾微處理器的發展令人驚嘆,每一代新一代微處理器都建立在上一代微處理器的成功之上。

這些微處理器的範圍從革命性的 4004 到最先進的英特爾酷睿處理器,其功率、效率和多功能性穩步提高。

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等尖端技術的發展,微處理器的發展預計將持續下去。

這些發展將極大地影響未來計算的形成方式。

常問問題

哪一種處理器被認為是英特爾產品線中最好的?

大多數用戶仍然喜歡使用Core i9-13900K。 但是,如果您想要最佳效能,請考慮 Core i9-14900K。 上一代產品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而英特爾第 14 代則有所改進。

不過,請記住,第 14 代基本上是一次更新,並沒有帶來任何重大改進。 但如果您使用的是第 12 代,那麼 Meteor Lake 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Intel第14代什麼時候發布?

Meteor Lake於2023年12月14日發布。這一代採用了新的架構,其中包括NPU,以加速AI性能。 它還配備了新的小晶片設計,以提高功效。

Intel 13代目前有貨嗎?

是的。 目前可用第13代處理器。 您可以從各種PC零件供應商購買。